8月18日一大早,太原某财经大学图书馆的走廊里,考研复习大军排起了长队。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,今年全国家公务员考试研考试报名人数达201万,较去年177万,增长13.6%。因为渐渐增长的就业重压,不少马上毕业的大学生并没选择就业,而是选择读研作为毕业后的中期计划。考研人数不断攀升是表象,背后则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,因此,专家建议:应多管齐下,让学历本位转变为能力导向,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会各安其位、各得其宜,考研热也因此有望适度降温而回归正常状态。
■同班21人暑期留校备考
8月18日早上8时,太原某大学偌大的图书馆已被考研大军占领,座无虚席,不少来晚的学生有些席地而坐,以椅为桌;有些干脆靠墙而立,默读书本。图书馆内不时有学生走动,却只能听见沙沙的翻书声和书写声。
放假我原本计划回家复习,回家一个星期后发现自控能力实在太差了,根本学不进来,就又回学校上自习了。该校计算机专业的小胡正在备考,她的考研目的是西安交通大学。
她告诉记者,暑假里,图书馆天天都是这样,从天蒙蒙亮学至深夜的学生有不少。
和小胡一样,小杨也是占座大军中的一员。想要占到图书馆的座位,早上6点就得起床洗漱,赶到图书馆去,不然这一天就只能坐地板了。她说,暑假里留校复习的人不少,同班同学大多数选择了留校,大伙仿佛都默认了想要复习好就得留校这个说法,所以图书馆的座位非常紧俏。
在太原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小王今年升大四,从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筹备考研,一整个暑假都是在考研机构度过的。说到考研热,小王表示他身边考研的人的确一届比一届多,有的人甚至连续三年考研。在他身边像是形成了一种模式:本科四年之后考研究生,认识的同学、朋友互相影响,想考的不想考的都成群结伴地在考研机构备考。在某211大学读测绘专业的小刘也是考研队伍中的一员,他身边考研的人占到班级人数的五分之一。暑假里留校复习的人不少,同班就有21人选择了留校。
■考研是为找份好工作
在说到考研的动机时,小王同学神情流露出几分无奈,他坦言考研就是为了好找工作,目前大学生毕业不像之前一样包分配,社会上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,像他们如此二本的本科学历就更没竞争优势了。他身边的绝大部分同学考研也都是想镀金以寻求更好的工作。这正是不少人担心的考研热背后的社会问题:考的不是研,而是工作。学历贬值,就业角逐重压大,创业艰苦,加入考研大军也是这类大学生的无奈之举。
985、211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优势,在找工作方面相比较非985、211的学生也有更多的选择,但他们中依旧有不少人选择考研。
记者走访发现,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的另眼相待,是大学生刷学历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。公务员、事业单位考试对于高学历也有需要。山西大学大四学生小郝告诉记者:原来我没想考研,但复习考公务员的时候发现,今年需要研究生学历的职位变多了,不少心仪的职位都没法考试报名。
而太原人才市场的员工也告诉记者:大学生面试成功后,学历不同,初始入职薪资也是不一样的。
专家:呼唤人才供给侧和需要侧协同改革
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成锡峰觉得:考研热热度不减是什么原因热度难减。伴随高校不断扩招和市场对人才需要的相对疲软,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。当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,用人单位的见地好像愈加挑剔,甚至愈加势利,其985211和高学历情结让海量大学毕业生深感重压山大。于是,很多原拟大学毕业即投身社会一展身手的本科生,不能不改弦易辙。既然命的缰绳不由自己主宰,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现实需要对自己刀砍斧斫,惟其这样才能先求得就业存活权,再逐步谋求将来的进步。更何况,考研和读研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,尤其是对海量非名校大学生而言,考研不只可提升学历而且可以漂白学历,丑小鸭有望蜕变成受人才市场喜爱的白天鹅。
对此他深表理解,但同时也颇感遗憾。大学生一入高校,就被毕业即失业的重压所笼罩,很难根据自己特征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,而只能根据考研需要进行功利化备战,素质提高显然遭到严重干扰。而高校不考虑社会需要和自己水平,对研究生产业化培养和规模化生产,最后会使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大优惠扣。就用人单位而言,很多本科生就可干好的职位,却非得让以研究和专业进步为职志的研究生来装修店面,无疑形成了人才的高消费。尤其是,不重水平重文凭、不重学力重学历、不重素质重出身的用人导向,无疑会扭曲教育进步的方向,对教育良性进步和人才公平角逐有害无益。而这所有,都将致使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年轻人成长本钱的增加。
显然,考研热在倒逼人才市场供给侧和需要侧的协同改革。就需要侧而言,人事部门应加大人才绩效管理和评价,坚持平等就业、公平角逐的原则,明确除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等学历需要较高的专业职位外,其他公务员和普通事业单位职员的招聘应以大学为准入学历,不能擅自提升门槛、搞校籍和学历歧视;用人单位要按需设岗、因岗配人、唯才是用,能力面前每人平等,力求职员和职位的有效匹配,而非职位和学历的势利嫁接。就供给侧而言,教育部门应依据社会进步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,优化学历教育结构,本科教育满足社会常规和基本需要,研究生教育负责对研究型人才的供给;高校则应看重内涵进步和人才素质提高,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,满足其多元价值选择和终身进步需要。倘能这样多管齐下,学历本位就会转变为能力导向,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会各安其位、各得其宜,考研热也因此有望适度降温而回归正常状态。
本报记者 张晓鹏 实习生 高花花 薛涵丹